當前,中國社會普遍輕視朝鮮經濟。其實,我們不宜因為朝鮮這些年遭遇的經濟困難而低估該國經濟潛力,特別是不要低估這個國家發展開放經濟的潛力。朝鮮這些年的經濟困難並非主動閉關鎖國所致,而是暴露了開放經濟和石油農業的風險。須知,朝鮮經濟本來並不封閉,而是相當深入地參與了前社會主義陣營國際分工體系。
  在工業領域,朝鮮比中國更早完成工業化。早在1970年,工業在朝鮮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就已經達到65%;同年中國GDP構成中第二產業所占比例為40.3%,其中工業所占比例為36.6%。在單個工業部門中,最突出的是朝鮮化纖工業曾長期領先於中國。著名的咸興二八維尼綸廠1961年投產,1970年化纖就占紡織品70%以上;引進日本設備的北京維尼綸廠1967年才投產,但產量規模長期比不過朝鮮同行。
  在農業領域,根據中國學者溫鐵軍提供的數據顯示,到上世紀80年代,朝鮮已裝備6萬台拖拉機,從而全面實現農業機械化,人均年收入900美元。90年代中期以來,朝鮮農業遭受毀滅性打擊,聯合國糧農組織資料顯示,2010年朝鮮大米、玉米等糧食產量僅452萬噸。但在朝鮮外部貿易環境正常時,其糧食產量1976年便達到800萬噸。即使在蘇聯已經解體的1993年,由於外貿體系尚未徹底破壞,其糧食產量仍然創造了913萬噸的最高紀錄。
  在工業和農業都取得長足進步的基礎上,朝鮮城市化人口比例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已達70%。與此相對應,1978年我國城鎮化人口比例為17.9%;2011年末為51.3%,首次突破50%大關,但仍未達到朝鮮30年前的水平。
  不過,由於蘇東劇變,朝鮮原來參與的國際分工體系崩垃國家陷入經濟危機。特別是建立在石油基礎上的農業現代化使得朝鮮人丟掉了傳統的農業技術。劇變導致其石油來源大部分斷絕,農業頓時陷入全面困境。
  儘管如此,在嚴峻軍事威脅下經歷近20年經濟衝擊和封鎖而仍未發生大規模動亂,反而在航天、核技術和計算機網絡開發方面取得進展,這一事實本身就表明朝鮮社會的凝聚力,也顯示這個國家在渡過難關、與西方大國關係正常化之後具有經濟復興的潛力。
  更重要的是,朝鮮人力資源基礎相當不錯,這是一個繼承了上千年儒家文化和社會主義國家重視普及教育與醫療衛生保障雙重傳統的國家。多年來朝鮮一直保持著15歲以上成人識字率100%的紀錄,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人類發展報告》定義的“高人類發展水平國家”此項指標平均也只有93.2%。美韓方面屢次聲稱朝鮮網軍威脅巨大,將多次重大網絡故障歸咎於朝鮮網軍。這些指責不乏誇張,但也從側面反映出朝鮮在網絡技術發展上取得相當大的成就。
  與此同時,朝鮮人民富有頑強拼搏的精神,這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生存發展不可或缺的靈魂。在這個充滿不確定的世界上,任何個人和國家都不能指望永遠不遭遇危機衝擊,只有勇氣、奮鬥精神才是應對危機的最可支柱。以朝鮮政府擁有的較強動員能力,待到朝鮮徹底渡過經濟危機、國際環境正常化之後,這個教育普及、人民勤奮守紀、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國家完全有可能成為外向型製造業領域的一支強勁新軍。▲  (原標題:梅新育:朝鮮經濟發展潛力不容小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d41ldyho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